09

2023-02

年的记忆


来源:张婷浏览:55

盼望着、盼望着,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脑海中小时候年的记忆越加的清晰。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后,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

从进入腊月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准备各种年货,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里的大小人都要忙活起来,奶奶、妈妈进行大扫除,忙着收拾屋子,洗衣服,扫除家里一年封藏的灰尘,迎接新一年的窗明几净;爷爷和父亲则忙着备柴火、杀猪、宰羊……

随着一天天的临近年关,开始赶大集备年货,各式的春联、大红的灯笼,街上卖吃食的店、卖衣服的店里顾客摩肩接踵,街上摆有很多地摊,卖些传统的小食、过年用的零碎,大家流连往返光顾着每一个摊位,心里似乎都在想着,辛苦一年了,年货置备齐了好好过个年。

在我们家,年味是从蒸各式的花馍和油炸“果子”开始的。蒸花馍是一项“大工程”,不仅因为制作复杂,而且还要大量制作,早晨四五点老人叫醒睡梦中火炕上的孩子,一家人热闹的开始蒸花馍,满满两大盆醒发的面粉,在奶奶和妈妈的手中必成各式各样的花馍,有献爷馍、馄饨馍、寿桃馍……每一件都是一种艺术品,不仅好看,而且好吃。出于好奇的我,偶尔也会图个新鲜,帮着大人们一起干,无奈我还不是“心灵手巧”的哪一个,做出的全是“残次品”,只得大人“回炉重造”。

蒸馍之余奶奶还会留出大半盆面用来制作油炸“果子”,因为我们都特别喜欢吃,这道美食便成为我们家过年必备。女人负责制作,男人则负责炸,小孩子们就负责吃,为了保证“果子”的口感,需用当年新榨的菜籽油,这样炸出来的“果子”才最香。而且火候也要适中,那时候还是烧柴火,很难保证火势均匀,这个活通常只有爷爷才能胜任。刚出锅的“果子”口感最好,一口咬下去,焦黄的“面果子”和芝麻的清香融合在一起,满口酥香,堪称人间美味。

“炮竹声中一岁除”,放鞭炮可是过年的“标配”,鞭炮声不仅成了欢度新年的一种象征,也成了儿时至今挥之不去的记忆。新春开始,四周鞭炮声此起彼伏,时而远、时而近,忽然噼里啪啦乍起,消停一下又四起,从大年三十凌晨,一直持续到除夕夜晚上。过年放鞭炮,是我小时候玩的最大胆的游戏,烟花爆竹种类繁多,小鞭、摔炮、“五色花”、冲天猴……记忆中,我最青睐小鞭,胆子大的我学着男孩子的样子,一手拿着熏香,一手从兜里掏出拆散的小鞭,兴致勃勃地冲向门外。

除夕当天,趁着日上竿头、不那么冻手的时候,大家纷纷拿出对联、剪纸、门神,互相借着梯子,用刷子蘸浆糊把对联、剪纸、门神贴上。大红的灯笼也高高挂起。到了除夕夜,母亲会早早拿出头天晚上剁好的饺子馅,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母亲会特意包几个“特殊”的饺子,里面放一些洗好的硬币,寓意大吉大利、多多发财。电视里的频道早早就被调到央视一套,等到饺子下锅、起锅,一家人端着饺子边吃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我在睡觉前,还会把自己的新衣服叠在床头,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正月初一的到来。

大年初一,一早就会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唤醒。我急忙穿好新衣给父亲母亲去拜年,收到第一份红包和新年祝福后,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给奶奶拜年,全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大人们唠嗑时,我会带着家里弟弟妹妹一起揣着压岁钱去街上,从小商贩手里买一些小玩意儿,比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塑料面具,还有各种画着卡通图案的气球、好看的贴纸等等。这时,拍大头贴的地方也排起了长队,我们蹦蹦跳跳地拿出新收到的压岁钱,选好照片背景,用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到正月十五,各村子里爱表演的村民带来秧歌表演,还会选出一些小孩子穿上服装把他们举得高高的,进行“扛桩”巡游,还有踩高跷、舞狮子、打腰鼓、游花车。大家都站在街道的两侧,探头观赏。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不论身在何处,春节都是最为重要的节日。关于年的记忆,承载了我们儿时很大一部分美好的回忆,每每忆起,我都觉得十分温暖。(炼钢厂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