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在各个商圈看到“外婆”系列的餐饮品牌层出不穷,有主打杭帮菜的“外婆家”,有川味为主的“外婆印象”,在韩城也有本土品牌“外婆厨房”,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充满外婆情怀的餐馆都有着极佳的口味和良好的口碑;然而我的外婆情怀源自一个叫做“潘底村”的地方,令我眷恋的不仅仅有外婆家的烟火气,那里的一草一木也紧密地缱绻着我的思绪。
千禧年之前,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且奶奶爷爷年事已高,我的幼童岁月多半是在外婆的陪伴下度过的,时而从大人们的口中得知,奶奶经常会牵着我的小手,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将我送去外婆家。那时候惯乘的出租车是绿色桑塔纳,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的石板桥和堆放整齐的草垛,沿着主路没走一会便到了外婆家。因为那时爷爷腿脚不便,奶奶每次把我送到之后都顾不上吃午饭便匆匆赶回家,留下的是依依不舍的眼神。
在外婆家的记忆点是更多一些的,咿呀学语的时候外婆会抱着我到村里人声鼎沸的地方“凑热闹”,沾一沾烟火气;上小学时外婆会带着我去地里摘花椒,感受“忆苦思甜”的寓教于乐;上初中时,外婆会大早起来给我把刚打好的豆浆装瓶,下午总会做我最爱的辣椒炒鸡蛋给我吃;高考结束后是外婆买来当日的华商报来让我作估分用,甚至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是在外婆家拆封的……外婆真的是贯穿了我青春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那些年的岁月是短暂的,但回忆却似涓涓细流般绵长。炎炎夏日里,外婆会带着我们兄弟几人在山口的树下乘凉、打扑克、捉知了猴,给我们讲述父母童年时的趣事;凛凛冬日中,我们的手脚总会被刺骨的寒风吹成“皲裂红”,但是正值年少的我们却满不在乎,依然热衷于打雪仗、嬉戏追赶……回来后外婆总会贴心地帮我们擦拭护肤品。
在那个对护肤和穿着并不讲究的年代,外婆总是十分节俭,从自己身上“抠”出来的钱都分发给我们买零食吃。或许是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不易,外婆对于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哪怕是一张粮票、一个洋瓷碗,都倍加珍惜,舍不得丢弃。在所有的序列中,她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位置,我知道外婆在做这些的时候是开心的,她想尽量让儿孙少一些负担,但我还是忍不住心疼她。
外婆是身怀多项技能的人,曾在卫生所工作过的她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她会生火烧锅炉,她能熟练使用缝纫机,她还在院子里种满了各类瓜果蔬菜,待成熟时就分装给我们几家人;而到了21世纪20年代,与时俱进的她现在也可以熟练使用“小度”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感受着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外婆也是个性格倔强、独立自主的人,她会自己爬上梯子换灯泡,她会不顾孩子们的嘱托整日骑着电动车驰往早市等各个地方,然而也是因为如此,她从上面摔落,腿和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休养期间一直牵动着家里每个人的心。
上大学时,在和外婆打电话的过程中,我其实都明白,无论是开怀大笑还是絮絮叨叨唠些家常都是外婆没有说出口的牵挂与想念,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不光是我,外婆用自己的爱支撑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曾经看到网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为了给外婆一个惊喜,在没有提前告诉她的情况下去见她,结果外婆说:“希望下次能提前打电话告知我,因为在等你过来的时间里也是高兴的。”看到这里瞬间令我泪目。
近两年来,随着表哥表姐都步入婚姻的殿堂、抱上了大胖小子,外婆也开始将“催婚”的目标转向了我,但凡见到我总会关心我找对象的问题。有一次大学舍友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过来找我玩,外婆听说后以为是我带了女朋友回来,兴冲冲地跑来后结果却非她所想。其实我心里明白,外婆只是希望多一个人来爱我。
我想,我们要记得的不仅仅是“外婆”的身份,而是那个有名有姓的人,记得独属于她的名字,记得她出生的小地方,记得她喜欢吃的粗粮搅团,记得她喜欢穿的红色大花棉袄,记得她给我们的满满的爱。
气温回暖,春天已至,唯愿她健康长寿,平安喜乐。(计划财务中心 张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