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家风如同那静默的灯塔,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它不仅仅是家族传承的规矩与教诲,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一种无法割舍的精神纽带。在我家,家风没有具体、详实的规则,父母的潜移默化,形成了无字的家训、无言的教育,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勤劳乐助 明德养家
父亲自小对机械兴趣颇浓,更是喜欢维修。由于家境贫寒,劳动力不足,念完初中的父亲,不得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后来生产队需要一个拖拉机手,父亲自告奋勇,一个月后学习考证归来,便开启了他的司机生涯,农闲时节,也不忘学习钻研拖拉机维修技术。
久而久之,父亲也算老家的“手艺人”了,临近村子的司机师傅们都会前来切磋交流,无论哪个村的拖拉机出现故障,父亲都会不遗余力地去支援。在互帮互助间,熟能生巧,无师自通,维修水平飞速提升。再往后,实行分田到户,父亲依然会帮村里人修理东西,小到收音机,大到三轮车,有时候会耽误自家地里的活计,因此也落下母亲诸多埋怨,父亲却乐此不疲。
长兄如父 孝悌传家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父亲兄妹六人,祖父早逝,弟妹年幼,身为长子,他理所当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入嫁后,夫唱妇随,与父亲共担风雨,上孝母亲,中友四邻,下恤兄妹。
为了让五个兄妹吃饱穿暖,父亲毅然决定,跟着村里的老乡们一起去十里八乡外贩粮食,贴补家用,供弟弟妹妹上学。日子再苦也不忘教导兄妹:进门先叫人、出门打招呼,见到长辈要问好,不在桌上高声语,不在盘子里又挑又捡,不妄议是非……而作为家中的长嫂,母亲每天随祖母一起做家务、干农活,犁田、耙地、播种、收割一样不落,和祖母一起把家扛在了肩上,驮在了背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精打细算 勤俭持家
母亲年幼丧母,十四岁就开始操持家务、缝补洗涮,帮外祖父撑起家庭的重担。她勤俭聪慧,心灵手巧,不管是农活还是家务活,只要看一眼便心领神会。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造就了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优良品格。
勤俭是持家的法宝。母亲虽然识字不多,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记忆中,母亲好像总有干不完的活,洗衣做饭、打扫院落、喂鸡喂猪,完了又急忙下地劳作。“穿衣吃饭量家当”,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衣服破了、书包烂了,我总会期盼新的。母亲总会拿出她的彩线盒,凭借一双巧手,在破损处绣出各式各样的花草,栩栩如生。走在路上,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眼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理解母亲的勤俭节约不是寒酸小气,而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
家风传承,是岁月流转中不变的主题,是家族血脉中流淌的温暖力量。一代家风孕育一代人,潜移默化,渗透进每一段平凡的日子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能源管控中心 王秀丽)